窮格物,致良知

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变迁——自“神”至“人”

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变迁——自“神”至“人”

14--16世纪的欧洲悄然兴起一场世界之轨迹为之改变的运动,即文艺复兴,重现古希腊对“人”之关注,让欧罗巴洲的艺术重心转移到了人的身上。建筑之艺术作为时代风格的体现,更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
继“高”“尖”的哥特式建筑之后,意大利出现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。它于15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,后流传到欧洲其他地区。此种建筑之特性在于追求整体的和谐、稳定,力求对称,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古老的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之上,去除无用之花纹,结构。如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结构;窗户和门为方形或半圆拱,不再是尖拱形;空间不再用装饰性图案和镶边塞满,而是让它空着。它给人以朴实大方、简洁和谐的感觉。

这是从“神”至“人”的变迁,哥特式建筑之所以流于欧洲,一庄严静穆,二豪奢高高在上,无不透露出“神”之权威所在。文艺复兴之后建筑之变迁,便是源于思想之变迁。“人本”思想重新被思想家和民众所发现、认识,他们亦同意了古希腊智者学派“人乃万物之尺度”一说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富裕的人们开始寻求人们的“天堂”。人们希望有一种更适合人们居住、体现为人服务的建筑。这样,简洁和谐的文艺复兴风格逐渐压倒了装饰繁锁的哥特式风格。

“人文主义”的观念支撑着文艺复兴各方面的发展,亦是欧洲建筑逐渐返璞归真之因所在。

评论

© ID1909189 | Powered by LOFTER